大氣監測數據引關註,曝有環保局長對污染數據很“委屈”:
  陸續抵京的全國兩會代表委員,不少人帶來了有關大氣污染的議案、提案。
  監測數據造假花樣知多少
  目前,盤點全國29個省份已發佈的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霧霾”成為僅次於“改革”的第二大熱詞。
  霧霾治理中,大氣監測數據的準確性,成為代表委員關註的熱點之一。一些地方不斷曝出監測數據在改善,但環境質量持續惡化。
  據山東省環境信息與監控中心調查,通過干擾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進行數據造假的方式主要有兩類——
  一是修改參數,不達標的變達標。實際監測的排放濃度是1000毫克每立方米,在軟件計算時加了個0.1的繫數,結果就成了100毫克每立方米。
  二是破壞採樣系統。在設備採樣管上私接稀釋裝置,甚至直接拔掉採樣探頭、斷開采樣系統,致使監測設備採集不到排放的真實樣品。
  有些造假手法令人啼笑皆非。“有些排污企業上傳給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是‘垃圾數’。”北京一名環境監測設備生產商說,“監測設備電源都關了,但數據居然還在上傳!”
  一位人大代表告訴記者,某市多次上榜“全國大氣污染最重城市”,市領導急了,下令嚴查。可是環保局長很“委屈”地說:咱們的監測探頭都設在森林公園裡了,怎麼污染還這麼大呢?
  怎樣讓排污者“不敢、不能”
  孫菁代表認為,現行大氣污染防治法一個突出局限性是處罰力度不夠,導致排污企業違法成本太低。對查實的數據造假企業,行政處罰額度最高是廢氣數據造假罰款5萬元,這甚至比不上企業一天的治污費用。
  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建議,處罰要出重拳,讓情節嚴重的排污企業“傾家蕩產”。
  而在全國政協委員侯欣一看來,立法的空白點之一是,治理區域性大氣問題的法規比較少。一些地方已經開始了區域合作治理霧霾的嘗試,但“合作”常常局限於“轉移”——把污染丟給鄰居,把利益留給自己。結果整個區域的大氣污染並未減少,自身又反受其害。
  讓排污者“不敢為、不能為”,還要引入公眾監督。長期以來,公眾被擋在大氣監測的技術壁壘之外。但鄧中翰代表認為,把監測數據特別是污染源的排放數據放到網上,讓社會實時知曉。
  宋心仿代表認為,防治霧霾需要打一場持久的“人民戰爭”。“霧霾之下無人可以置身事外。發生在你身邊的不文明行為,如果你不站出來監督,就是任由自己的權益被侵害。”據新華社  (原標題:探頭設在森林公園了,怎麼還這麼污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c80wcipt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