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由新聞戰線“三項教育”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的中央和行業類媒體採編人員赴贛州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結束。
  從6月24日隊伍集結,到7月1日全部採訪收官,8天之內,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26家中央和行業類媒體的62名採編人員,兵分六路深入贛南老區的村鎮、廠礦,與基層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感受老區苦難輝煌的歷史,見證贛南日新月異的變化。
  尋烏宣誓:做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新聞工作者
  “我宣誓:繼承和發揚黨的革命傳統,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信念、勇於擔當,……以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努力做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新聞工作者!”
  6月26日下午,參加此次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的全體採編人員齊聚贛州尋烏縣,在“尋烏調查專題陳列館”前的廣場上,一場莊嚴的宣誓儀式為這次活動拉開了序幕。
  尋烏縣地處贛州市東南部,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裡曾發生過“尋烏調查”“羅塘談判”“羅福嶂會議”等在中國革命進程中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事件。
  特別是1930年5月,毛澤東在尋烏開展了為期近一個月的社會調查,寫下了《尋烏調查》、《反對本本主義》兩篇重要著作,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和“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瞭解中國情況”“到群眾中作實際調查去”的重要思想,尋烏由此成為我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發祥地之一。選擇尋烏作為此次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的出發點無疑有著特殊的意義。
  在尋烏調查專題陳列館,參加活動的全體編輯記者全面深入地瞭解了尋烏調查發生的時代背景和調查成果,重溫了我黨深入群眾、實事求是、調查研究的光榮傳統,為“走、轉、改”活動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想教育課。
  撫今追昔:重溫老區紅色記憶 感受贛南振興變化
  6月27日上午,62名採編人員在中國記協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分為6個小組,分別奔赴尋烏、於都、瑞金、興國、上猶、崇義等6個縣、市的村鎮,深入農家、企業、廠礦,開展採訪、體驗活動。
  從紅軍長征出發的第一渡口,到葉坪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舊址,再到崇義“上堡整訓”舊址——編輯記者們重溫紅色記憶,感悟革命戰爭年代的苦難輝煌。
  從尋烏縣漫山遍野的臍橙園,到於都工業園現代化的廠房車間,再到細雨中的興國試驗小學——編輯記者們深入基層採訪,領略革命老區日新月異的變化。
  在尋烏縣菖蒲鄉黃砂村,新華社記者盧朵寶、中國安全生產報記者劉峰給老紅軍遺孀鄺招秀老人帶去了禮物,同時調研了黃砂村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
  在於都縣的基層供電所,中國電力報記者孔劍菲與電力工人一起巡查線路,在崎嶇的山路上步行8公里,擰螺絲、查線樁。
  在興國縣的實驗小學,光明日報記者焦健認真採訪老區的孩子,詳細瞭解“紅軍後代貧困學子關愛工程”取得的成績。
  在瑞金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中國文化報記者王連文采訪博物館負責人、講解員和觀眾,調研當地盤活紅色旅游資源、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的經驗。
  接下來的4天當中,60餘名編輯記者的足跡遍及贛南六縣、市的數十個鄉鎮。在參觀紅色文化遺產、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同時,編輯記者們還實地採訪調研了包括東江源生態保護、臍橙果業發展現狀、農村基礎教育、基層醫療、農村電網改造、農村養老、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土地流轉、道路交通建設、紅色旅游等數十個有“贛南特色”的新聞選題,陸續採寫播發了一系列新聞報道。
  感悟老區:在歷史中汲取力量在基層中吸取營養
  農家飯、木板床——與基層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實地調研、親身採訪,讓編輯記者在短短的一周內對這片紅色的土地有了新的感悟,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於都縣駐點採訪的人民日報記者孟思奇說,通過這次行程,對中國基層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在此次活動的總結大會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節目主持人劉超動情地說,“在這次深入基層的採訪中,我們深刻體悟到,好的新聞是用‘腳’寫出來的,只有到了基層一線,才能聽到老百姓的心裡話,才能寫出生動可感的好新聞。”
  新華社北京7月1日電  (原標題:沿著先輩的足跡前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c80wcipt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